2022年12月16日下午,生物工程学院联合岛津企业邀请校外专家-北京大学退休教师、分析化学领域专家刘虎威教授通过线上会议作出了题为“科研工作四十年杂感-以分析化学为例,兼谈研究工作从模仿到创新”的讲座,生物工程学院全体教师与岛津公司代表人参与聆听的本次讲座。
刘虎威,博士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曾任职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。他常年致力于生物药物分离与检测,主要包括色谱(包括毛细管电泳)-质谱联用技术、敞开式离子化质谱技术、应用领域为生命组学分析、药物分析与临床分析等方向的研究,拥有多项学术兼职。他是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、理事,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,中国色谱学会常务理事;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学会副理事长;美国化学学会会员;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、副秘书长,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。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副理事长,北京色谱学会理事长;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常务理事;《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》、《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》副主编;《分析仪器》编委会副主任,《色谱》执行副主编;《Analytical Chemistry》(2013-2015)和《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》国际编委;《Molecules》分析化学部编委(2018-2020);以及《化学通报》、《中国药学.英文版》、《分析试验室》、《分析科学学报》、《分析测试学报》、《现代科学仪器》、《现代仪器与医疗》、《岩矿测试》、《中国测试》和《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》编委;并兼职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。
刘虎威教授从自身经历出发,展示了自己从事科研工作以来的科研成果,利用实际案例向参会教师讲述了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,如何从一位默默无闻的大学毕业生,一步步成为现在成果斐然的专家学者。此外,对于当代的科研环镜以及新教师如何开展科研,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。在回答与会教师提问的过程中,他表示作为一名教师,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,尤其对于青年教师而言,缺乏科研不利于其教学能力的提升。为鼓励教师做科研,学校及相关单位应提供必备的科研条件,并且灵活评价教师科研能力,正视教师需求并因人而异分配科研任务或教学研究任务。在当前中国的科研系统中,存在少量头部科学家占据多数资源以及“唯论文论”的现实问题,这是国家科技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。科研工作者不能因此自暴自弃,而应正视自己,像优秀的科学家学习,从小处做起,从应用型研究,到基础性研究,从模仿改造到科研创新,以长远的眼光对待个人发展,打好基础,脚踏实地。
刘虎威教授的发言给了全体教师极大的鼓励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,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”,明确提出“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、战略性支撑”,明确强调“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、人才是第一资源、创新是第一动力”。由此可见,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,我辈科研工作者应以二十大报告为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,积极参与科研工作,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,助力学校申请职业本科,为国家科技建设添砖加瓦。